標題: 海蟲....
老貓
敲鐘的
Rank: 2
沙梭獎   牛尾獎   石斑獎   魟魚獎   河豚獎   花身獎   紅沙獎   黑格獎   鰈魚獎   三牙獎  

積分 151292
帖子 4300
沙梭 195468 10
花身 134707 10
三牙 44269 30
紅花 42103 30
黑格 40315 50
紅鼓 41275 50
註冊 2009-12-24
用戶註冊天數 5259
用戶失蹤天數 337
來自 高雄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0-5-14 16:53 
59.116.35.218
分享  私人訊息  頂部
常用的海蟲,去知識找了一下...得到以下的結果...不知道對不對?給大家參考看看!


生活在海中歸類為「環節動物門」的生物均統稱為「海蟲」,如果是指釣具店俗稱海蟲的釣餌,在生物學分類是屬於「環節動物門」、「多毛綱」、「沙蠶科」或「歐努菲蟲科」下的蠕蟲,在台灣常見作為釣餌的海蟲主要為單葉沙蠶(紅蟲或跳蟲)、雙齒圍沙蠶(青蟲)、多齒圍沙蠶(紅蟲)及巢沙蠶。



跳蟲↓
單葉沙蠶
中文學名單葉沙蠶
科名沙蠶科
中文俗名單葉沙蠶
基本特徵體型為中大型,體長可達10公分、195個體節,體寬可達5公釐。活體呈現紅色,具有一對觸角與觸鬚,兩對眼睛。
生態習性揀食地面的碎屑或捕食微小動物。行穴居生活。
全球分佈為台灣沿岸紅樹林泥灘地普遍常見的沙蠶。印度-太平洋河口、紅樹林泥灘區。
青蟲↓
雙齒圍沙蠶
中文學名雙齒圍沙蠶
科名沙蠶科
中文俗名雙齒圍沙蠶
基本特徵體型為中大型,體長可達27公分、230個體節,體寬可達1公分。體色為紅色,背部中央有一條黃色色帶。具有一對觸角與觸鬚、四對觸毛、兩對眼睛。
生態習性攝食時,將身體前半段伸出洞穴外,揀食掉落地面的碎屑或捕食微小動物。
全球分佈廣泛分佈在西海岸河口潮間帶泥灘地上。在淡水河河口、大肚溪口、曾文溪口等地皆有紀錄。印度-西太平洋河口潮間帶泥沙灘地上
多齒圍沙蠶種群



紅蟲↓
中文學名多齒圍沙蠶種群
科名沙蠶科
中文俗名多齒圍沙蠶種群
基本特徵體型為中大型,體長可達10多公分、100多個體節,體寬可達7公釐左右。體色為紅色,背部中央有一條黃色色帶。具有一對觸角與觸鬚、四對觸毛、兩對眼睛,兩對眼睛呈梯形排列。
生態習性揀食地面的碎屑或捕食微小動物。行穴居生活,在潮間帶石塊下的泥沙地挖築穴道,蟲體躲藏於穴道中。退潮後將石頭翻開,常可找到他們。
全球分佈為台灣沿岸高潮線普遍可見的沙蠶。印度-西太平洋潮間帶。



海蟲(環節多毛類動物)環節多毛類動物,屬於環節動物門,身體兩側的疣足具有很多剛毛。多數多毛類的感光器官為簡單的眼點,一些種類則有較複雜的具有晶體構造的眼。多數多毛類的頭部有發達的附肢構造,例如鰓冠、觸鬚、觸角等。多毛類動物廣泛分布於海洋環境,包括沿岸、淺海、深海、沙泥地、珊瑚礁、河口、紅樹林等多樣棲地;少數分布於高山溪流。多毛類動物的身體型制在演化上具關鍵地位,又因為不同種類的多毛類動物對環境的容忍度不同,因此常被作為環境指標生物。

海蟲挖海蟲

在海岸有石投的海岸  初一十五碰到大退潮  就可以到較深的岸邊  利用十字鍬將石頭搬開 石頭下的沙中就可以挖掘到海蟲 通常是交給釣具店  每台斤約800~1000元  當大退潮時 看到成群的人在十頭間挖掘 就是在挖海蟲 因為石頭下的海蟲不會被海水沖走.
海蟲是建構溼地食物網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在沙泥地的環境,有牠們的存在,底泥裡才有氧氣,物質才能加速循環。多數海蟲食用碎屑、微小藻類、微生物,牠們把這些物質轉換成自身的組織,而提供給更高階的鳥或魚所利用。鳥或魚所不能利用的物質,經由海蟲的啟承轉合,而使得溼地成為魚蝦滿地,水鳥安心育雛的美好境地。台灣幾個國際級重要的溼地,例如彰化大肚溪口、嘉義朴子溪口、布袋溼地、台南七股溼地、曾文溪溪口等蘊蘊水鄉,滋養了在其上生長的海蟲。海蟲或直接被水鳥啄食,或被魚、蝦、蟹捕食,而間接地成為水鳥的食物來源。成千上萬的水鳥與牠們棲息的溼地生態,提供我們一個千金難買的心靈饗宴場所。
  由於海蟲已演化了相當久的一段時間,適應力也就變得多樣化了。有的種類對環境的變化相當敏感,有的種類對環境的變化有相當的忍耐力。又由於牠們移動能力低,或因穴居性或管棲性根本不移動,因此,最能反映其棲息地的環境變化。這樣的生物習性,是最佳的環境指標,生物學家就利用某些特定的海蟲物種或類群的出現,了解該地環境是不是健康。舉個例子,有一群海蟲叫做小頭蟲,牠們在有機質營養豐富的地方,繁殖快速,族群密度很高,往往一平方公尺的密度可以高達上萬隻蟲。當這些海蟲以異於尋常的高密度出現時(超過上萬隻至十數萬隻/平方公尺),我們就應當警覺到這個水域已經是受到有機物質的污染了,應做後續的棲地改善及復育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