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幾則海洋環保議題...
老貓
敲鐘的
Rank: 2
沙梭獎   牛尾獎   石斑獎   魟魚獎   河豚獎   花身獎   紅沙獎   黑格獎   鰈魚獎   三牙獎  

積分 151292
帖子 4300
沙梭 195468 10
花身 134707 10
三牙 44269 30
紅花 42103 30
黑格 40315 50
紅鼓 41275 50
註冊 2009-12-24
用戶註冊天數 5256
用戶失蹤天數 333
來自 高雄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1-4-14 08:10 
124.9.93.166
分享  私人訊息  頂部
學者研究/每年放流千萬尾魚苗 效果有限
自由 更新日期:"2011/02/21 04:11"

〔自由時報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漁業署每年放流上千萬尾的魚苗,希望資源增殖,但學者從分子標記研究發現,放流效果恐有限,因為海洋有自然復育能力,如果貿然放流,恐將養殖與野生魚種雜交,衝擊生態環境,呼籲政府應重新檢討放流政策。

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教授郭金泉說,二○○八年二月澎湖發生近三十年罕見的寒害,屬於珊瑚礁魚類的象魚受創嚴重,同年十月數量卻暴增,由於象魚並非放流物種,引起他的好奇。

於是郭金泉在澎湖、基隆、台東等地採集五個族群一百五十個象魚樣本,結果發現,這三地的象魚沒有遺傳分化,而是關聯族群。換句話說,澎湖的象魚遇到寒害,海流會從其他海域補充,他以此推估其他魚種也是如此。研究結果已刊登在去年底出刊的「台灣博物館學刊」。

郭金泉指出,澎湖寒害發生時,有學者預估,至少需要三十年才會回復,但沒想到當年海菜、紫菜大豐收,沙蝦也增加,刺冠海膽數量異常多,刺河豚、石斑、象魚、沙蟹等數量也暴增。

郭金泉強調,大自然承載量是固定的,資源有循環週期,但政府每遇寒害損失就放流魚苗,成效如何不得而知,卻造成養殖魚種與野生雜交,不但在環境中競合,也造成基因同質化,一旦出現疫病,恐全遭殃。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也認為,漁業資源復育,不能靠放流,最重要是棲地保護,防止工業污染破壞。

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李英周指出,他曾在通霄漁港進行放流研究,一年後捕獲率約二成二。魚苗死亡率很高,如人類先飼養,讓初期存活率增加再放流出去,小魚不僅能順利長大,也能繁衍下一代,不過,每個海域都有承載量,放太多也沒用。雖然他支持放流,但漁業署不能只管放流,不管放流後的追蹤評估與生態問題。

漁業署每年編列二、三千萬元放流魚苗,以鯛類、鱸類、午仔魚等最多,每年約放流千萬尾,尚不包括地方政府自行放流。漁業署組長王正芳表示,漁業署會從漁民漁獲中放流魚種捕獲量是否增加來評估效益,也會針對專家建議的魚種、地點放流,避免生態衝擊。


老貓
敲鐘的
Rank: 2
沙梭獎   牛尾獎   石斑獎   魟魚獎   河豚獎   花身獎   紅沙獎   黑格獎   鰈魚獎   三牙獎  

積分 151292
帖子 4300
沙梭 195468 10
花身 134707 10
三牙 44269 30
紅花 42103 30
黑格 40315 50
紅鼓 41275 50
註冊 2009-12-24
用戶註冊天數 5256
用戶失蹤天數 333
來自 高雄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1-4-14 08:12 
124.9.93.166
全球暖化導致海洋毒藻增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11/02/22 10:50" 陳怡君

(法新社華盛頓21日電)
美國科學家指出,全球暖化導致全世界海洋和湖泊的有毒海藻及細菌激增,帶來的影響可能10年內就感受得到。

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研究人員表示,受到氣候變遷影響,海洋和淡水生態環境容易生長毒藻、有害微生物和病毒也快速茲長。

1項研究當中,NOAA模擬未來海洋與天氣型態,預測地球暖化在有毒「紅潮」的「鏈狀亞歷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的成長效應。這種毒藻會在貝類中積累,一旦人類食用,將導致癱瘓等嚴重症狀。

參與研究的穆爾(Stephanie Moore)在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of Science, AAAS)上表示,影響將在本世紀結束前、甚至早至2040年就可看到。

研究人員說:「有毒藻類大量增生季節的改變很明顯,我們預計30年內,甚至可能在10年內,藻類就會顯著增加。」

另1份研究中,NOAA科學家發現含鐵的沙漠塵土從大氣層中進入海洋,可能會導致海水中有害細菌增生。

喬治亞大學(University of Georgia)研究人員發現,海水中加入沙塵,會明顯刺激弧菌(Vibrio)生長,這種細菌會造成人類的腸胃炎和其他傳染病。(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老貓
敲鐘的
Rank: 2
沙梭獎   牛尾獎   石斑獎   魟魚獎   河豚獎   花身獎   紅沙獎   黑格獎   鰈魚獎   三牙獎  

積分 151292
帖子 4300
沙梭 195468 10
花身 134707 10
三牙 44269 30
紅花 42103 30
黑格 40315 50
紅鼓 41275 50
註冊 2009-12-24
用戶註冊天數 5256
用戶失蹤天數 333
來自 高雄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1-4-14 08:14 
124.9.93.166
海洋輓歌 全球75%珊瑚礁受威脅
新頭殼 更新日期:"2011/02/24 15:47" NewTalk 新頭殼

新頭殼newtalk 2011.02.24 涂鉅旻/綜合報導

世界資源研究所(WRI)夥同大自然保護協會等25家非政府組織、環保機構,今天聯合發佈一份名為「珊瑚礁的危機再現」( Reefs at Risk Revisited)的報告,內容指出目前全球有高達75%的珊瑚礁受到過度捕撈、汙染、氣候變遷、海洋酸化威脅,可能遭受破壞。

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的報告指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全球暖化海水溫度上升、酸化將威脅珊瑚礁的生存,目前已有75%的珊瑚礁受害,如問題未獲改善,西元2030年,全球將有超過90%珊瑚受到威脅,如果世界各國繼續漠視這個問題,到了2050年,幾乎全球的珊瑚礁都會受到威脅,甚至破壞殆盡,其中又以東南亞海域的破壞情形最為嚴重。

報告中亦點名海地、斐濟、印尼等27國,必須面對與其息息相關的珊瑚礁保育問題。

一名研究人員表示,全球暖化使海水溫度上升,都會加速珊瑚礁的白化與死亡,此外,過當的漁業活動,例如炸魚,可能會使珊瑚礁連帶受損,而這些主要發生在太平洋與印度洋海域。而沿海地區的開發、汙染、海洋酸化等因素,亦是摧毀珊瑚礁的元兇。

目前全世界約有2.75億人居住於珊瑚礁附近,此外,有100多個國家的海岸線擁有珊瑚礁,這些珊瑚礁不僅保護了沿海地區的建設,還有助於抵擋風暴的侵襲。

影片為世界資源研究所公開發布的珊瑚礁研究影片。[完整的影音請至 http://newtalk.tw/news_read.php?oid=12274]


老貓
敲鐘的
Rank: 2
沙梭獎   牛尾獎   石斑獎   魟魚獎   河豚獎   花身獎   紅沙獎   黑格獎   鰈魚獎   三牙獎  

積分 151292
帖子 4300
沙梭 195468 10
花身 134707 10
三牙 44269 30
紅花 42103 30
黑格 40315 50
紅鼓 41275 50
註冊 2009-12-24
用戶註冊天數 5256
用戶失蹤天數 333
來自 高雄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1-4-14 08:16 
124.9.93.166
高美濕地將公告禁止遊客進入
自由 更新日期:"2010/12/31 04:11"

大量遊客破壞濕地生態

〔自由時報記者張瑞楨/豐原報導〕
旅遊旺季每天湧入二、三千名遊客,卻也飽受破壞的高美濕地,爾後將禁止遊客進入,違反者可處五萬至廿五萬元罰鍰,中市政府農業局卅日開會決定,將要修改高美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公告條文,等農委會核准之後,遊客只能在海堤上欣賞風景,不能進入濕地內。

農漁民及作業機具不受限

中市政府農業局林務與自然保育科長陳信榕說,上述管制措施,只會限制遊客進入,農漁民與作業機具不受此限制,至於學術研究等目的必須進入,可先提出申請。

他強調,限制遊客進入,是頗無奈的做法,主因有二,第一是旅遊旺季太多遊客進入,環境無法負荷污染,龐大遊客也干擾了野生動物棲息。

其二則是部分遊客肆意破壞環境,包括歌星拍短片潑灑汽油燒鋼琴、電視旅遊報導節目女主持人玩滑沙板,另有民眾開車或騎車進入,或駕駛海灘車破壞珍貴的雲林莞草,還有學生架設高台拍短片,以及工廠漏油排入濕地內,近期更有民眾噴漆,市長胡志強還為此勘查濕地。

陳信榕說,昨天決議修正的是高美野生動物保護區公告管制事項第十九條,除了農漁業之外,非主管機關核准或委託的機關團體不能進入,簡單說,就是遊客不能進入,不過,還得花一段時間,由農委會核准之後才能公告。

遊客可在外圍海堤賞風景

至於遊客可以欣賞風景夕陽的區域,是濕地外圍的番仔寮、高美一號與二號海堤,未來管制措施將由警察執行,違反者可處五萬至廿五萬元罰鍰。


老貓
敲鐘的
Rank: 2
沙梭獎   牛尾獎   石斑獎   魟魚獎   河豚獎   花身獎   紅沙獎   黑格獎   鰈魚獎   三牙獎  

積分 151292
帖子 4300
沙梭 195468 10
花身 134707 10
三牙 44269 30
紅花 42103 30
黑格 40315 50
紅鼓 41275 50
註冊 2009-12-24
用戶註冊天數 5256
用戶失蹤天數 333
來自 高雄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1-4-14 08:17 
124.9.93.166
保麗龍海岸 生態浩劫
自由 更新日期:"2011/01/01 04:11"

記者王俊忠/專題報導

別讓台南美麗海岸淪為哀怨的保麗龍墳場!

去年五月底,台南市社區大學的海灘廢棄物清理志工發現從鹽水溪出海口往南的安平海灘、南區龍崗國小旁鯤鯓海岸直到灣裡黃金海岸,長約五公里半的海灘竟佈滿大大小小的保麗龍,數量達上萬塊,「災情」就像八八風災吹上岸的漂流木一樣。

海廢志工晁瑞光感嘆地說,「這不是颱風過境,不過是小鋒面過境、掀個風浪,台南海岸就成了保麗龍墳場,問題如未徹底解決,勢必一再發生。」

蚵棚廢棄物 每年數萬塊

保麗龍為何這麼多?海廢志工表示,台灣蚵仔的盛產期在每年七月至九月與十一月至隔年二月間,其後四月是回收蚵棚時期,估計台南沿海有上萬個蚵棚,每座蚵棚有十五至十八大塊保麗龍,用來增加浮力,但保麗龍回收率不到五成,至少有數萬塊保麗龍在海上漂流。

因為保麗龍使用老舊後遇到惡劣氣候,全被大浪打壞沖上岸,保麗龍盤據海岸,除造成海岸嚴重污染;如破碎成細塊、碎屑的保麗龍被魚蟹類誤食致命,更是海洋生態的浩劫!

南市社大海廢社志工察覺保麗龍污染的嚴重性,從去年六月初發動志工、各保育團體、大專院校學生,政府志工以人力撿拾海岸上的保麗龍。

海廢志工的義行引起政府有關部門重視,市府農漁科說,台南養殖蚵採深海浮棚式養殖,需使用大量保麗龍,因蚵仔剛採收完,還不及拖回,遇到西南氣流帶來強大風浪,把保麗龍沖上海岸,數量極多,感謝各地志工協助市府、漁會整理清運。

環保局表示,會請農委會協助蚵農改良蚵仔養殖方式,徹底解決保麗龍污染問題。

政府應規範 換其他材質

晁瑞光認為,市府估計台南地區一年養蚵產值達四、五億元,這是蚵農與下游蚵販、餐飲業賴以維生的重要產業,養蚵業不可能禁止,但在蚵架使用材質上,可規範改用「低污染、可回收再利用的塑膠浮筒材質」,不使用保麗龍,未來不會再有哀怨的保麗龍海岸。

南市社大海廢社近四年來監測,海洋各類垃圾中,保麗龍數量一直居冠,嚴重危害環境與海洋生物,希望政府從源頭管制、杜絕保麗龍污染;此外,蚵架竹子損壞後,不要當廢棄物處理,可聚集堆疊成人工魚礁,投擲到近海區復育魚類,讓海洋生物資源永續生生不息。


老貓
敲鐘的
Rank: 2
沙梭獎   牛尾獎   石斑獎   魟魚獎   河豚獎   花身獎   紅沙獎   黑格獎   鰈魚獎   三牙獎  

積分 151292
帖子 4300
沙梭 195468 10
花身 134707 10
三牙 44269 30
紅花 42103 30
黑格 40315 50
紅鼓 41275 50
註冊 2009-12-24
用戶註冊天數 5256
用戶失蹤天數 333
來自 高雄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1-4-14 08:19 
124.9.93.166
拖網捕魚竭澤 亞洲海域魚源減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10/11/11 00:50" 黃自強

(法新社馬來西亞檳城10日電)
對漁獲量日益下降感到驚心的專家表示,東南亞各海域過度捕撈魚類,已導致石斑魚和黑鱸陷入瀕危困境,在裸露的海床上尋找配偶。

海洋科學家和漁民說,許多受歡迎的魚種,特別是那些大型且珍貴的魚,都遭濫肆捕捉,造成數量急速下降。

馬來西亞檳城(Penang)世界魚類中心 (WorldFish Center)的艾立遜(Edward Allison)說,對大魚而言,「找到配偶是困難的任務,牠們必須游很遠的距離,才能找到另一半」。

罪魁禍首之一就是底拖網捕撈法,就是那種沿著海床拖著巨大、沉重漁網的捕撈方式。有大型金屬板和橡膠輪附著的漁網,沿著海底拖行,導致所有東西幾無一倖免。

艾立遜說,小魚或魚苗的棲息地,也日益減少,因為提供食物與保護的紅樹林沼澤,也遭到海岸開發所破壞。(譯者:中央社黃自強


老貓
敲鐘的
Rank: 2
沙梭獎   牛尾獎   石斑獎   魟魚獎   河豚獎   花身獎   紅沙獎   黑格獎   鰈魚獎   三牙獎  

積分 151292
帖子 4300
沙梭 195468 10
花身 134707 10
三牙 44269 30
紅花 42103 30
黑格 40315 50
紅鼓 41275 50
註冊 2009-12-24
用戶註冊天數 5256
用戶失蹤天數 333
來自 高雄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1-4-14 08:30 
124.9.93.166
要求政府全面禁止雙拖快速網漁撈毀滅台灣海洋

今天在柏林時間2010年1月11日啟動 『國際生物多樣性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Biodiversity)』,台北時間1月12日上午10點,生物多樣性年的第一天,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包括(台灣生態學會、台灣永續聯盟、台灣環保聯盟、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雲林縣野鳥學會、彰化縣環保聯盟、雲林環保聯盟、全球綠人台灣之友會、台灣綠黨)、公投護台灣聯盟等團體來到行政院前演出行動劇陳情,並要求政府要全面禁止雙拖快速網漁撈毀滅台灣海洋。

因為人類的破壞,地球上許多生物面臨滅絕危機,而生態系是環環相扣的網絡,人類所做的破壞,最終會回到人類身上,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其實就是為了未來人類世世代代的生存。所以聯合國宣示2010年是『國際生物多樣性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Biodiversity)』,藉以告知世人「Biodiversity is life. 生物多樣性是生命 Biodiversity is our life. 生物多樣性是我們的生命」。

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高喊「反對雙拖漁網、保護海洋資源、搶救白海豚、搶救媽祖魚」。他們表示,當全球都努力保存生物多樣性的此刻,台灣政府竟以實驗研究名義,開放42艘雙拖快速網漁船在台灣近海施作。

雙拖網寬約五、六百公尺,高三、四十公尺,速度快,網目極細,在雙拖網的圍捕之下,海中生物一網打盡。因此包含日本、中國等世界各國皆已全面禁止雙拖網在近海施作,唯獨台灣竭澤而漁。自從施作雙拖網後,淺海定置網漁民,漁獲量損失高達六成,顯示此舉加速台灣沿海海洋資源的枯竭及白海豚的滅絕,漁業署至今未有修正政策之跡象。

民進黨籍立委田秋堇到場聲援表示,原本雙拖網漁船是禁止在近海抓魚的,不過農委會最近卻以「實驗研究」的名義,開放高雄籍的雙拖網漁船,可以在台南嘉義等近海捕撈,這42艘漁船中,高雄市籍就占36艘,但開放拖網的海域卻不含高雄,不禁讓人懷疑。她呼籲漁民團結起來反對拖網漁撈,否則接下來恐怕全國海域都會開放拖網,台灣近海生態將遭遇重大衝擊。

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部分代表進入行政院遞交陳情書,而其他人則轉往立法院要求立院停止審查漁業屬預算,立法委員葉宜津到場表示全世界都已經在檢討改進了,台灣的漁業屬竟然是由政府帶頭開放,她立法院以凍結預算作為抗議,但國民黨卻以絕對多數暴力要在今天強行表決。

葉宜津委員呼籲希望所有立法委員,不要做違反保育危害台灣近海漁業生態的殺手,並譴責官方違反世界潮流,說一套做一套以假實驗之名,做出這麼危害保育的殺手政策,葉委員呼籲如果馬英九政府及國民黨仍以多數暴力讓法案通過,讓實驗繼續,那麼全台灣愛好海洋生態、愛護台灣的人是一定要站出來嚴厲譴責政府。


活動相簿


老貓
敲鐘的
Rank: 2
沙梭獎   牛尾獎   石斑獎   魟魚獎   河豚獎   花身獎   紅沙獎   黑格獎   鰈魚獎   三牙獎  

積分 151292
帖子 4300
沙梭 195468 10
花身 134707 10
三牙 44269 30
紅花 42103 30
黑格 40315 50
紅鼓 41275 50
註冊 2009-12-24
用戶註冊天數 5256
用戶失蹤天數 333
來自 高雄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1-4-14 08:48 
124.9.93.166
魚種銳減大魚消失 台灣海產瀕枯竭 2008/05/08 20:24

記者:陳宛妤

全球綜合資訊顯示,30年後,經濟性魚類及海產生物將被耗盡,人類將沒有野生海鮮可吃。在已開發國家中,每人1年平均吃掉10公斤的魚,而台灣每人年均吃進了40公斤,我們擁有豐富海洋資源,若不善加運用,後患無窮。
場景一,根據二○○六年底出刊的《科學》雜誌,美國和加拿大科學家們聯合發表一份研究警告,二○○三年全球有二九%的公海魚類處於枯竭狀態,漁獲量已降至原先數量的一○%以下,若依照現在捕魚與吃魚的速度,到了二○四八年,所有經濟性魚類及海產生物將被耗盡,到時候人類將沒有海鮮可吃。史丹福大學科學家巴魯比說:「再不改善,本世紀恐怕會是野生海產最後生存的世紀。」
場景二,在祕魯海岸,一名經驗豐富的漁夫突然消失;在法國頂級餐廳,遭受汙染的龍蝦毒害主廚;在加拿大沿海的迴游鯨魚,遲到了好幾個星期;蚌類湧向行駛中的貨輪堵塞船舵,海上貿易一一癱瘓;深海中的電纜被海洋生物破壞,大西洋兩岸完全失聯。這是德國小說《群》中的情節,所有大海反撲的異常事件,全部根據現代的科學基礎去推理,這不禁令人聯想四十年前的科幻小說《二○○一太空漫遊》,其中不少異想內容已經兌現,而誰又能保證《群》書中的海洋報復,不是一種警示預言?
場景三,據二○○五年日本朝日新聞報導,日本沿岸突然大量增加兩公尺寬、兩百公斤重的越前水母,自然脫序的現象前所未見,這種大水母的重量造成魚網破底或壓死魚隻,而活魚也會因碰到水母的觸手而中毒。結果,日本漁民被迫在鮭魚高峰季節暫停捕撈,秋田縣社區的收入銳減八成,損失慘重,而且連累在附近水域捕撈的南韓漁民。
場景四,今年四月的台灣恆春,漁民出海辛苦一天,捕獲的飛魚數量不到去年的五分之一,恆春區漁會總幹事朱品璇接受採訪時表示,去年此時每天漁獲量可達八百公斤以上,今年平均只有一百公斤,最多也才三百公斤。飛魚減少連帶影響以飛魚為食的「鬼頭刀」,在東港魚市場的鬼頭刀單日漁獲量只有三、五噸左右,然而去年共有上百噸豐收。去年飛魚一公斤六十元,現在漲到一公斤近一百元,但是當地漁民們卻哀嘆,「再好的價錢也沒有用,根本就沒魚可以賣。」
商業性大滅絕
即便我們將漁船增大、魚網改良,加上開發出追蹤魚群的新技術,漁船終究未能獲得更多漁獲。事實上,從一九九四年至二○○三年,全球漁獲量已降低一三%。北美、歐洲及澳洲等沿海地區,歷史紀錄也顯示海產量正在降低、魚類多樣性也正在減少。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員邵廣昭表示,「縱使是大洋與深海地區,也一樣難逃人類的摧殘,特別是底拖網漁船和無遠弗屆的遠洋漁船,如地氈式地破壞棲地或是趕盡殺絕式地追捕獵殺,估計到二○二○年,人類對於沿岸環境及海洋資源的需求將達到目前的兩倍。」現在全球的漁獲量平均每年約不到一億噸,而漁獲能力卻在兩億噸以上,因此造成競相捕撈、違規作業,全球漁業每下愈況。
就像全球景氣影響台灣股市,四面環海的台灣受到的漁業衝擊更巨大。自一九七七年之後,台灣沿岸漁獲量開始直線下降,而在過去十餘年來,近沿海的經濟性魚類資源也大多在持續衰退中。然而,我們的捕魚量相當駭人,而且非常多樣化,平均漁業需求量排在全球前三名,從保育類的大型鯨鯊到小小隻的(魚勿)仔魚,甚至尚未孵化的魚卵,全一網打盡。

半數物種絕跡
我們什麼都吃,捕獵海產無所不用其極的境界,令人喟嘆。或許是台灣的海洋資源太豐富,以至於能發展出五花八門的海鮮料理。台灣累積的魚種數量非常多,只是,一般人不認為野生動物的魚類需要保護,在不認識、不關心的情況下,照舊肆意捕撈、汙染水域、干擾破壞棲地。邵廣昭指出,台灣有將近一半到三分之二的物種均已從過去的數量豐富、常見,變成今天的偶見、稀有,甚至絕跡,「眼看台灣魚類生物多樣性就將要摧毀在最近這二、三十年,我們這一代的手裡。」
「農林漁牧業中,漁業最可憐,因為農林牧是吃養殖的,只有海洋最慘,人類對待海洋與陸地的觀念不一樣,我們習慣吃海裡的野生動物,但是我們並不會去吃老虎、獅子,卻吃海裡的大型魚種如鮪魚、旗魚和沙魚。」邵廣昭用宏觀視角比喻被掠奪的海洋資源,在二○○五年《自然》雜誌中也報導了包括黑鮪魚在內的深海大型魚類,在過去五十年來已減少一半,主要原因亦是過度捕撈,如不知節制,大型魚類將步上恐龍後塵。
「我們二、三十年前所捕的石斑魚有餐桌這麼大!」這不是誇張描述,台灣漁村跑透透的邵廣昭,在兩代漁民的訪談之間,從記憶(記錄)與現實的比較中,發現魚體演化變小的殘酷事實,「這些魚再也不可能變回以前的體長了,為了『因應』人類的捕撈、為了繁衍後代,牠們不得不加速演化,時間不允許長更大。」回想一下吃黃魚的記憶,以前台灣大隻的黃魚約有十公斤,現在成熟的黃魚可能還不到一公斤!而從前漁民一天可抓二、三十公斤,現在整季只能抓到幾百尾,而且還都是小隻的魚。

美國學者也曾訪問加州海灣的老、中、青三代漁民對漁業資源的印象,如沙魚、石斑、笛鯛、海龜、牡蠣、法螺及龍蝦等,他們答覆的結果顯示,三十年來,漁獲量已減少四到五倍、魚種數減少一至二倍、魚種最大體長減小一至三倍之多。
難怪有專家嘲諷,假使我們繼續貪婪下去,以後子孫吃到的魚將愈來愈小,因為大魚都被我們這一代吃光光了,甚至得開始吃水母,因為吃水母的魚也被我們這一代吃掉了。逐漸增加的水母數量,變身流行的水產品也不無可能。在日本漁業界已經出現水母料理的研發,同時成立「水母料理推廣會」計畫生產水母壽司、果凍、冰淇淋等食品。這不是天方夜譚,這是退守的生存之道。
深海資源堪慮
有人對海洋廣大的資源仍樂觀其成,認為我們大部分只開發了海洋表面兩百公尺的海產,在更深的海洋裡,「應該」還儲存著豐富的資源。前國立海生館館長方力行提醒,「以前都沒抓過,一定還有很多嗎?這是膚淺的觀念,深海魚類有九九%依賴海表面的生產力,經過食物鏈傳遞而下,當我們開發表面海洋的資源上百年了,依據生態理論,深海魚類的數量相對也在下降。另外,深海魚類是食物鏈末端的魚類,相對有可能的汙染更必須深入了解。」
目前人們已經開始食用深海的海鮮,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曾有過去破壞環境的經驗,我們對深海魚類的開發,應該要比表層魚類更戒慎恐懼。小說《群》中描寫的深海資源力大無比,除了神祕的海底生物,單是深海大陸棚內蘊含的甲烷冰,就已成為各強國爭相覬覦的替代能源,顯然,內太空的戰爭已經悄悄地點燃。
漁獲量盲點
雖然台灣總漁獲量每年大約維持在120∼130公噸,不過,別太樂觀,這可能是以下的原因造成:
1.愈來愈精進的捕魚方法,讓捕獲量增加,卻誤以為資源仍舊很豐富。
2.只看到總產量不變,忽略單位漁獲量減少、魚種組成改變,高級魚、大魚愈來愈少,也愈來愈小。
3.忽略了海洋物種消失、生態系惡化,營養層減少的事實。
台灣人無所不吃 4億年活化石吞下肚
國家地理頻道播出《綻放真台灣──不可思議的鱟》,影片介紹鱟的傳奇身價,牠是美國NASA太空任務所依賴的物種,血液可以做為醫學試劑,現在的台灣沿岸已不復見,僅剩金門還有少量的野生族群。鱟的身世,讓人大開眼界,全球都看見台灣擁有活化石的鱟,也目睹被大卸八塊、下鍋炒煮的鱟。片中穿插了一段台灣海鮮餐廳的場景,四億年的活化石,就這麼吃進肚子裡。
早年的金門居民視鱟為次等漁產,也就是沒有鮮魚才去吃的海產,餐桌上有鱟料理是件平常事。近十年來榮景不再,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員陳章波表示,以往在台灣西部與金門的沙灘相當常見,近年由於人類過度捕殺、工業汙染以及海岸地形遭破壞,數量已大幅減少。

專研棘皮動物的陳章波笑稱,因為台灣的棘皮動物愈來愈少,他只好轉行研究其他海洋生物。其中海參的狀況很悽慘,台灣可食用的海參種類已經快被吃完,現在我們平常吃的海參多是進口貨,因為外國人不吃、也不抓這東西,他們之所以捕抓是為了外銷到亞洲國家。也難怪,市面上會出現蒟蒻冒充海參的事件;不過,換個角度想,愈多這種「冒充」,是不是愈能挽救更多的海產資源?
一年吃四十公斤
台灣人愛魚有四不政策,無所不吃、無所不抓、無所不釣、無所不養。這形容或許尖酸刻薄,但我們吃魚的方式真的獨領風騷。從魚肉、內臟、魚卵、魚皮、魚眼睛吃到只剩下魚鱗和魚骨,例如烏魚的魚體、魚子、魚鰾及魚肫都能做出佳餚。
在已開發國家中,每人一年平均吃掉十公斤的魚,而台灣每人年均吃進四十公斤的魚,雖然少於日本,但問題是我們吃的種類族繁不及備載,歐美國家主要偏愛鱈、鰈、鰹、鯖;日本主攻鰻、鯛、鯖、(魚參)(當然還有鯨);台灣卻從不偏食。
一群跨國科學家表示,「當愈來愈多鸚哥魚(parrotfish)淪為盤中飧時,使加勒比海珊瑚礁敏感的生態平衡面臨危機。」台灣墾丁的珊瑚礁魚也有著同樣的命運。根據珊瑚礁學會的調查估計,墾丁海產店平均一年吃掉三萬公斤的珊瑚礁魚類。由於漁獲量愈來愈少,連當家漁民原本都不吃的鸚哥魚都躍上桌面。而台灣號稱「蝶魚王國」的名號同樣也快被吃垮了,「台灣蝶魚種類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二十年來卻因過度捕撈讓族群大幅縮減,至少有五種蝶魚幾乎看不到了。」邵廣昭擔憂蝶魚王國的美譽不再,美國珊瑚礁專家在墾丁潛水後也對媒體表示,「若不遏止,墾丁的珊瑚礁魚勢必在二十年後絕種消失。」

現代的環保老饕
其實消費與環保並不衝突,前國立海生館館長方力行表示,「從生態上來講,食用大洋性魚類比珊瑚礁魚類好,所謂大洋性魚類指的是一種魚有很大的族群,我們利用其中一部分,牠們存活的機率仍很大。」而根據食物鏈的原則,食用靠近草食性魚類或吃浮游生物的魚類(或吃小型鯷魚、鯡魚的魚類)比食用旗魚、鮪魚這些肉食性大型魚好,而其中鮪魚是成群結隊,旗魚是獨來獨往,更不宜。淡水魚也同理,吃吳郭魚、草魚比吃肉食性的石斑環保。這就好比我們吃草食性動物的牛羊,卻鮮少吃「肉食性」動物一樣。
若從社會價值觀來看,吃魚跟用東西一樣,對於崇尚高級消費的人而言,方力行建議「人工繁殖的高價水產品」,例如目前台灣日本鮑魚養殖相當成熟,而且鮑魚吃海藻(草食性),顯然又比同是高身價的的石斑符合環保訴求。
在二○○○年時,美國的「蒙特利灣水族館」開始進行一個「Seafood Watch」(看守海鮮)計畫,館方分析漁業報告及科學論文,詢問漁業及養殖專家,將美國市面上常見的海鮮漁獲,依照地區分別就「永續程度」做分級,製作出各區海鮮的選購指南,分為最佳選擇、替代選擇與避免食用等三種不同等級。
舉例來說,以底拖網作業方式捕捉的底棲性魚種列為「避免食用」,因為是利用漁網刮掃海底,易造成棲地環境嚴重的破壞;而台灣東岸常見的「鬼頭刀」,由於生長快速,相較於其他魚種,漁業撈捕對牠族群造成的影響較小,所以被列為「替代選擇」;而「最佳選擇」的海鮮是在捕捉或養殖過程,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最低,最符合永續的概念。而美國的Seafood Watch同時也招募餐廳業者加入會員,讓民眾可以在這些會員餐廳中,吃到「最佳選擇」的海鮮大餐。如果台灣的海鮮餐廳也能有志一同,我們在享受海鮮美味、創造經濟時,仍愛護到海洋環境。
買對魚吃對魚
1.養殖魚>海洋捕撈魚
2.常見種(量多)>稀有種
3.銀白色>有色彩
4.迴游種>定棲種
5.沙泥棲性>岩礁棲性
6.死魚>野生活魚(為了捕捉會用藥劑)
另外,國立海生館參考美國的Seafood Watch,制訂適合台灣的評等方式,挑選物種為年產值或產量較高、一般民眾常見,以及具有生態指標意義,包括捕撈與養殖兩大類。星等愈多,表示該種海鮮對海洋環境的友善度愈高、對海洋的傷害愈小。
•五星等★★★★★
養殖:牡蠣、文蛤
漁撈:鎖管
•四星等★★★★
養殖:九孔、虱目魚
漁撈:秋刀魚
•三星等★★★
養殖:沙蝦、紅蟳、吳郭魚、石斑、七星鱸、海鱺、烏魚、黑鯛
漁撈:鏽斑蟳、紅星梭子蟹、鳳螺、白帶魚、土魠
•二星等★★
養殖: 斑節蝦、草蝦、日本鰻
漁撈: 蝦蛄、肉魚、赤?、白鯧、午仔
•一星等★
(此為珊瑚礁魚類,不建議食用)
漁撈: 鸚哥魚、七星斑

看比吃更划算 海洋觀光錢景佳
前幾年的曼波魚季,炒得很熱鬧,研發行銷各種衍生商品,讓原本在國外僅被當作純欣賞的翻車魚,變成獨特的新海味,並取了幽雅的名字「曼波魚」。全世界有五種翻車魚,在台灣東部常捕獲的是「矛尾翻車豚」,然而,牠在其他國家的文獻中被列為罕見的稀有種,我們卻能大量擁有,競相大快朵頤,是福還是禍?
政府舉辦的魚季,曾經一年高達十一種,在「台灣海洋年」擔任審查人員的邵廣昭回憶,當年政府鼓勵大家舉辦與海洋有關的活動,結果所有的企畫案都是在吃魚,「以前沒有經濟效益的下雜魚,現在也有人吃了,牠們體型小、種類多、數量少,本來當飼料的,我們也有辦法弄成吃的。只是,這些下雜魚裡面,有很多是還未長大的經濟性魚類。」
為此,許多專家憂心過度促銷吃海鮮的文化,恐將魚季做成魚「祭」,人們只注意到美食,卻忽視保育及永續發展。如果眼光放遠,餐桌上一道價值兩百元的海鮮,若留在海中欣賞,則經濟效益為兩百元的N倍。這是珊瑚礁魚的身價比喻,更確切地說,海洋的邊際效益要比陸地大得多。
永續的觀光產業
聯合國對二十一世紀世界產業預期的調查報告中指出,從二○○○年到二○○三年之間,哪個行業發展最快呢?結果中選的不是石油、軍火、汽車或精品,成長最快的是「運輸與觀光」;而其中又以「海岸觀光」成長最快。換句話說,海洋觀光遊憩是二十一世紀初期最有潛力的行業,而且是利潤最高的。
方力行說明,一般的觀光遊憩大約是五百三十美元,如果是海洋觀光遊憩,平均每個旅程是八百美元,比普通觀光遊憩的利潤要高出五○%至六○%。多麼誘人的發展前景呀,而從地圖上來看,台灣的位置就坐落在這個非常有潛力的金三角頂端,這是大自然給我們的利基。雖然土地面積占全球陸地面積的比例只有近萬分之三,然而在一千一百一十六公里的海岸線中,海洋生物種類卻高達全球物種的十分之一;其中洄游範圍廣的種類如海龜或海豚,比例更高達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比起其他沿海國家,其平均值要高出四百多倍。
親近海洋的方式很多,不是只能用吃的,台灣的漁業資源在拉警報,除非人工養殖,不然,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能以消耗單一、有限的天然生物資源而發展永續的觀光產業。
勿辜負豐富資源
曾到中東擔任海洋顧問的方力行,以杜拜為例,它的海岸線本來只有七十八公里,蓋完了棕櫚島以及世界島後,海岸線可增加到五、六百公里,而現在第三個計畫包括從內陸做一些港灣,合計海岸線將會變成一千六百公里。「我們如果不珍惜發揚我們的專長,之後會什麼都沒有了。台灣的海岸線加上旁邊的小島大約一千五百公里,這是老天給我們的自然資源,若不好好利用,以後我們會變成老二、老三到殿後。」
目前全世界在生態旅遊上的投資具有相當高的收益,方力行觀察,過去一年多來,全球海洋旅遊的型態,愈來愈多崇尚大型迴游魚類,如南非大白鯊、澳洲鯨鯊等。以加勒比海的沙魚為例,若當作食物,每一尾價值一百美元,但如果拿來做為觀光用途,每一條的「國家沙魚生產毛額」是一萬五千美元。
台灣曾經背負著「鯨鯊殺手」的國際惡名,由於鯨鯊族群有限,每年帶給台灣的產值不過一千五百萬台幣(五十萬美元),相較之下,澳洲卻靠著鯨鯊觀光每年賺進五千五百萬美元。以二○○二年為例,泰國普吉島下海摸鯨鯊的收入達到三百萬美元,巴西則有一百四十五萬美元。台灣在去年已全面禁捕鯨鯊,每年僅犧牲五十萬美元的產值,卻能換取更有潛力的觀光產業,何樂不為。
再以珊瑚礁為例,如果有優良的觀光管理,每一公里每年可以產生一百萬美元的價值,所以澳洲的大堡礁對澳洲政府而言是一隻金雞母。然而,台灣的魚種總數比起帛琉、馬爾地夫、大堡礁等潛水勝地還要多,但大家仍捨近求遠跑到國外去潛水,邵廣昭惋惜地表示,「過去每次潛水可以看到的魚種,現在可能五年、十年都看不到一尾,台灣的海洋生物原本甚為豐富,卻在短短的三、四十年,重經濟輕環保、重陸域輕海洋,肆意地汙染和破壞下逐漸葬送掉了。」
椰子蟹帶動旅遊潮
殺手與保鑣僅一線之隔,用這個概念建立社區的保育團隊,最具效益也更有發展。以列名保育類動物超過10年的椰子蟹為例,綠島當地有抓椰子蟹為副業的「高手」,對老一輩的人而言,俗稱「八卦」的椰子蟹是回憶的一部分,高手都是從小跟著父母抓椰子蟹長大的,吃椰子蟹也沒啥好大驚小怪。
陳章波認為,「資源不用是傻瓜,把資源用壞更是大傻瓜。這批高竿的捕獵人,椰子蟹的知識比讀一堆資料的學者還要多,何不讓他們成為保育團隊?」因此,陳章波規畫的椰子蟹族群普查,便借重捕獵者的經驗,聘用他們來調查,同時也彌補不抓椰子蟹的經濟損失。當椰子蟹成為綠島生態旅遊的明星物種後,在地的保育天使更成為最佳的導覽解說員。
號稱「旅遊王國」的西班牙人曾風趣自詡,「西班牙出售的是四S:陽光(Sun)、沙灘(Sand)、海水(Sea)和海鮮(Seafood)。」這是發展海洋觀光休閒事業的最佳典範。方力行進一步指出,「其實海洋生物可以做很多資源的使用,不只是旅遊、食用等,牠們是我們未來遺傳的寶庫,就像深海海綿可以抗癌、鱟可以做檢驗劑、鮭魚可以降低血鈣素、調節人體內分泌等。」


阿凱 (阿凱)
釣友
Rank: 3Rank: 3
沙梭獎   牛尾獎   石斑獎   魟魚獎   河豚獎   花身獎   紅沙獎   黑格獎   鰈魚獎   三牙獎  

積分 40835
帖子 365
沙梭 16137 10
花身 11330 10
三牙 2994 30
紅花 2826 30
黑格 2781 50
紅鼓 2823 50
註冊 2011-2-1
用戶註冊天數 4852
用戶失蹤天數 3085
來自 嘉南地區沙灘上的平民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1-4-14 23:36 
112.105.242.74
郎客阿 過當的漁業活動 濫抓幼魚導致整各海洋生態面臨危機 所以大家要起站出來
抗議~~~抗~義